当下社会,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都在关注的问题,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家庭是学生个体来到世界后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及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家庭教育的观念、方法、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道德修养、家长的心理素质、心理发展与个性水平、个性特征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较大的影响。
目前,家长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的家庭教育心理。
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可能造成伤害的细节都表现出过分的担心,对发生在子女身上各种事件的消极后果有糟糕至极的倾向。这种过度焦虑不仅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子女也会受到家长的影响开始焦虑,从而产生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1.家长过度保护、过分干涉和包办,限制孩子正常、必要的活动和交往,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学习、锻炼和发展机会,形成社会、生活技能低下、依赖性强等个性品质。
2.家长过度焦虑会导致对孩子的高度关注,这会更加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私自利等不良心理品质。
3.家长的焦虑情绪,夸大事情消极后果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当行为模式自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其在长期的感染下产生焦虑的心理特征和瞻前顾后、谨小慎微、封闭退缩,神经质等不良心理品质。
建议
摆正子女在自己生命和家庭中的位置,并主动与有经验的家长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教育质量和效果;有较高焦虑个性特征的家长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整和训练,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自己教育子女的乐趣,还可以提高教育效果。
期望过高
有此类心态的家长对孩子的考试成绩、排名十分敏感,这些往往是他们情绪波动的焦点。而孩子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
1.学习兴趣下降。心理学表明,当一个人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仍然达不到要求时,就会放弃追求。期望过高,孩子虽然经过努力仍与父母的要求相差甚远,学习兴趣自然下降。
2.产生自卑感。在心理咨询中发现,有的孩子各方面都还比较优秀,但自卑感严重。其原因就是平时父母要求高,总是把孩子的不足与别人的长处比,把缺点夸大。孩子感到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久而久之导致自信心下降,自卑感严重。
3.急功近利、爱慕虚荣。由于家长对分数、名次过分看重,孩子就可能为了取得父母满意的分数和名次而不顾一切。可能作弊、撒谎,看不起比自己差的同学,对比自己强的同学产生嫉妒心。形成虚伪、虚荣、好高骛远、赢得起输不起的个性。
4.亲子关系不良。名次、分数决定着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行为。孩子逐渐会认为父母爱的是自己的分数和名次而不是自己,对父母的爱产生怀疑,影响亲子之间的感情。
建议
家长首先要理性确定家庭教育目标。从子女的实际情况出发,去欣赏、发现他们的独特性,在尊重他们独特性的基础上适当帮助、引导才是教育的根本之所在。要明确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孩子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道理,才能根据自己子女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帮助子女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有些家长一切以孩子的学习为中心,全方位、全身心地为孩子服务。凡是能为子女做到的都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孩子的一切都比自己的重要,而自己在各方面则得过且过,甚至放弃进步的机会。认为只有这样自己在孩子面前才问心无愧。这往往会导致孩子出现以下情况:
1.独立生活能力差。一切由“专职服务员”代劳,自己当然没有亲自动手的机会和必要,必要的生活技能难以发展起来。一旦离开保姆式的照顾,自己就无法正常生活。
2.不懂得尊重父母。因为天长日久的服务性劳动往往会被子女忽略、习以为常。他们也许会依赖父母的照顾,却并不一定因为这种依赖而感激或尊敬他们。相反子女还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你们要求我好好学习成名成家,你们自己又做了什么。
3.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父母的牺牲让孩子时时刻刻感到自己如果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对不起他们,从而感受到沉重的压力。关于学生考试焦虑的研究发现,在各种导致考试焦虑的原因中有近三分之一是“怕考不好对不起自己的父母”。
建议
子女和父母都是独立的个体,生命的过程和体验是不能相互替代的。教育过程中的榜样力量不可忽视,父母对工作的热情,对事业的顽强追求等本身就是对子女的无声教育。父母有自我,孩子才能有独立意识。
父亲缺位
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传统观念中,育儿主要是由母亲承担的责任,而父亲往往是缺失、“隐身”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各项研究都在向社会揭示父亲对孩子的成长与健康也是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因为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性别认知、性格养成和人际交往等。现在母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父亲缺位对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引起了关注。父亲缺位的子女在生理、心理上都表现出不良状况。
1.自尊心和认同感缺失。父亲的存在对于青少年的自尊心和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没有父亲的陪伴和关爱,青少年可能会感到孤独和不被接纳,对自己产生怀疑和不确定感。他们可能会与同龄人相比,更容易出现自卑情绪,并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这种缺失会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上留下深远的影响。
2.情感关系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受阻。父亲在家庭中对于情感支持和指导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孩子们学习建立健康情感关系和良好社交能力的榜样。缺乏父亲的陪伴,青少年可能会感到情感孤立,难以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他们可能会在学校和社交场合中遇到困难,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导致沮丧和焦虑。
3.行为问题和心理健康困扰。父亲缺位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和心理健康困扰。缺乏父亲的监督和教育,他们可能面临更多挑战,例如违反规则、学业问题、酗酒或滥用药物等。此外,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和自残行为也更加常见。
建议
父母共同教育孩子对其成长至关重要。父母双方要主动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主体职责,充分发挥双方优势,默契配合,要充分理解和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在孩子需要帮助时提供帮助和积极的引导,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青春期孩子的教育随时伴随着更多的挑战和困惑。他们不仅需要父母的嘘寒问暖、还需要父母的倾听、关心、理解、尊重,更需要智慧型的父母遵循教育规律、正确教育与引导,还要结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微小细节入手,来引导教育孩子。让我们与孩子一起面对他们的困惑,不断共同成长。
上一篇:解压赋能,笑迎高考 下一篇:百年名校 民艺传承